“00后”的第一个IPO,摊上事了|头条
时间:2022-11-23 21:43:24  来源:投资家网站  
1
听新闻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赵思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被疫情“催肥”的核酸检测公司,正在经历IPO 大考。

投资家网获悉,达科为IPO 进展似乎“卡壳”了,至今仍徘徊在创业板的大门外。

借疫情东风冲击上市的达科为,因“95 后”“00 后”大股东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在热闹表象之下,公司依赖代理业务、缺乏自研能力等硬伤,也成了上市路上的“绊脚石”。

疫情反复,不少行业受到冲击,核酸检测企业却坐享渔利,迎来了业绩大爆发,进而争先恐后跑到资本市场分一杯羹。

核酸检测企业纷纷抢滩IPO 的热闹场面,引发舆论热议,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日前,深交所和上交所先后发声,称会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交所的回复页面中,赫然出现了“达科为”的名字。

那么,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达科为,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达科为全称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由公司董事长吴庆军、副董事长何俊峰共同创立于1999 年。

官网信息显示,达科为是生命科学研究服务和病理诊断领域的专业服务商,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服务领域科研试剂及仪器的代理销售、科研试剂的自主研发、生产及销售,以及诊断领域设备和试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在生命科学科研试剂、仪器等领域,达科为主要提供科研试剂及科研仪器,形成了以代理品牌为主要业务基础、自有产品快速发展的商业模式,整合了BioLegend 、PeproTech 、InvivoGen 、LGC 、Mabtech 、Mirus 、Nexcelom 、EliteCell 、U-CyTech 等100 多家国际生物技术品牌。

在病理诊断领域,达科为主要从事病理诊断设备及试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医院病理科室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客户提供自主研发及生产的病理诊断设备,同时为客户提供病理诊断试剂及耗材。公司病理诊断设备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此外,达科为全资子公司先后被认定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民营科技企业”和“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孵化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主要研发项目受到国家科技部、深圳市科技局和南山区科技局的大力扶持和资助。

从官网宣传信息来看,达科为是一家能量满满的高新技术企业。2016 年7 月,达科为挂牌新三板,与资本市场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疫情爆发后,达科为积极布局核酸检测赛道,靠发展“副业”赚了不少,公司业绩迎来质的飞跃,达科为也开始谋求IPO 上市。

借着核酸检测的东风、趁着业绩高速增长的势头,达科为转战A 股。去年9 月,达科为IPO 申请获得深交所受理,公司拟登陆创业板。

排队近一年后,达科为在今年7月上会获得通过,并于今年10 月提交了注册申请,目前距离正式挂牌上市只差临门一脚。整体来看,达科为的上市进展还算顺利。

然而,已经站在创业板大门外的达科为,为何会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呢?

让达科为陷入今日处境的,主要有四大问题,下面我们逐一拆解。

首先是业绩的可持续性,招股书显示,2019 年至2022 年上半年,达科为营收分别为4.35 亿元、6.05 亿元、8.37 亿元、4.74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82.96 万元、8133.45 万元、10351.25 万元、4779.23 万元。

从业务构成来看,科研试剂是达科为的第一大业务,历年来在营收中占比均超70% ;病例诊断设备是公司的第二大业务,近两年在营收中占比超过10% 。

达科为之所以被外界归为核酸检测企业,主要是因为公司业务中还有一项病毒保存试剂,即大家所熟悉的核酸检测试剂盒。

具体来看,2020 年至2022 年上半年,病毒保存试剂分别贡献收入5260.37 万元、4827.88 万元、4190.23 万元,在营收中占比分别为8.71% 、5.78% 、8.84% 。

达科为的病毒保存试剂最初以境外销售为主,2022 年开始转向境内销售,而随着国内核酸检测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达科为病毒保存试剂的单价从4.13元降至不足2 元,毛利率也从63.93% 大幅降至16.3% ,外界担忧达科为的未来业绩受到影响。

对此,达科为发布声明称,病毒保存试剂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较低,对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影响较小。随着新冠疫情被控制以及新冠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公司的收入贡献可能减少,该部分收入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

其次是“95 后”“00 后”大股东问题,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在达科为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吴映洁持股15.4550% ,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何政龙持股7.7275% ,是公司第四大股东。

据招股书披露,吴映洁是吴庆军的女儿,入股时年仅20岁,父女俩合计控制达科为约42.01% 的股份,并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父女俩是公司的实控人。

吴映洁出生于1995 年,目前还是一名学生,她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专业为应用数学与经济。

何政龙则是何俊峰的儿子,他出生于2005 年,入股时年仅10 岁,目前还是一名未成年人。因为何俊峰的存在,外界调侃达科为是“00 后”的第一个IPO 。

不得不说,投胎真是一门技术活,当广大95 后、00 后还在为工作、学习发愁时,有人即将坐拥一家上市公司。在广大网友纷纷表示羡慕嫉妒的同时,也开始质疑其合理性。

对此,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我国《公司法》对未成年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成为公司股东。但是,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实施相关民事法律行为。

据招股书显示,何政龙所持股份的权力由父亲何俊峰代为行使,而吴映洁和何政龙目前均未在达科为就职。如此看来,这大概是“创一代”父辈为子女提前规划好的人生财富吧。

再次是关联交易,在达科为冲刺IPO 的过程中,其与重要参股供应商EliteCell 之间的关联交易引起了监管的注意。

EliteCell 成立于2017 年12 月,主要从事干细胞培养液等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达科为是EliteCell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为36.56% 。此外,达科为实控人吴庆军还担任EliteCell 的董事长。

在上市问询中,监管问及达科为是否具有对EliteCell 的控制权。达科为回复称,EliteCell 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吴庆军不具体负责该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公司只是财务投资者,因此对EliteCell 不具有控制权。

需要指出的是,从采购价格来看,EliteCell向达科为销售价格与向第三方销售价格差异率约为-5% ,EliteCell 向达科为销售价格低于向其他第三方销售价格,达科为与EliteCell 之间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存疑。

最后是对单一供应商采购比例较高,达科为在披露风险时指出,存在单一供应商采购比例较高的风险,公司向科研试剂供应商BioLegend 的采购金额在各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基本在50% 左右。

据达科为介绍,BioLegend 致力于为生物医药研究领域提供一流的、高质量的流式抗体及相应的试剂盒等产品,是国际主要流式抗体生产商之一。达科为与BioLegend自2008 年开始合作,以独家代理的方式销售BioLegend 流式抗体相关试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5 家核酸检测公司冲击IPO 上市,并且成功过会。

其中走得最快的是康为世纪,公司在今年5 月10 日IPO 过会,并于10 月25 日顺利登陆科创板。但在康为世纪之后,剩余四家公司的IPO进展似乎“卡壳”了。

以菲鹏生物为例,公司成立于2001 年,在体外诊断领域持续深耕超过20 年,构建了丰富的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产品库,是目前国内品类最全的诊断试剂原料供应商之一。

公司与国内不少知名的体外诊断企业建立合作,客户包括迈瑞医疗、华大基因、圣湘生物、新产业、安图生物、迈克生物、万泰生物、万孚生物、东方生物、九强生物、迪安诊断等。

得益于完善的产品体系和强大的客户关系,菲鹏生物的业绩突飞猛进。2019 年至2021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89 亿元、10.68 亿元、23.32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9 亿元、6.33 亿元、14.76 亿元,最近两年实现翻倍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家已过会企业中,菲鹏生物的毛利率水平最高,2019 至2021 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2.81% 、94.02% 、88.43% 。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菲鹏生物创业板IPO 走得时间很长,公司IPO 申请早在2020 年12 月就已经获得受理,在今年3 月3 日过会,并在3 月14 日提交注册申请,但目前仍未获批。

此外,致善生物和瑞博奥在今年9 月IPO 过会,但至今未提交注册。达科为在今年10月14 日提交了注册申请,但至今未收到监管回复。

有投融资专家表示,注册制下IPO 公司过会后一般会在一个月之内提交注册申请,部分快速企业可能在10 天之内就能提交,如果长时间未提交注册,可能是交易所对于企业提交的问询回复还在审核考量,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方面一定存在某些问题。

具体到达科为身上,公司自主研发能力及技术资产遭到监管问询。自2020 年起,达科为的研发费用率出现下滑,相较同行业可比公司,达科为2020 年及2021 年的研发费用率均低于行业均值。

达科为自2008 年开始就以独家代理的方式销售BioLegend 流式抗体相关试剂。报告期内,达科为有近八成收入来自代理业务。自诩为“生物科技”公司的达科为,更接近于批发业。

或许意识到了自身短板,达科为本次IPO 计划募集资金8 亿元,除用于生物试剂和医疗设备产能扩张外,还用于达科为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服务网络与信息化升级建设项目等。

专注自主研发,向来是拟上市公司“刷好感”的惯用手段之一。未来,达科为能不能靠自主研发闯出一片新天地尚未可知,但摆在眼前的IPO 考验则需公司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