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人选择“仅三天可见”,朋友圈十年,如何让你不想用却又不能不用?
时间:2022-04-19 20:42:04  来源:引领外汇网  
1
听新闻

时代数据消息,2012年4月19日,朋友圈功能上线。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人们一度狂热地活在朋友圈里,而“朋友圈”也一直被视为微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给予了用户在朋友圈发布文字、图片的权限,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内。人们在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的同时观看着好友发布的生活动态,在相互点赞与评论中与他人建立连接、交流与认同。

如果说在此之前,微信还只能算是短信时代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那么在“朋友圈”发布之后,微信变成了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移动app。微信此后的荣光,也几乎都建立在它成为社交平台王者的前提下。

转眼十年,如今的朋友圈成为了人们想要逃离却又不可或缺的存在。

2021年初,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披露了一组关于微信使用的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每天,有6.7亿张照片、1亿条短视频被上传到朋友圈。但同时有 2 亿人的朋友圈 3 天可见。

朋友圈的现状可以说是微信的一个缩影。打开这个绿色软件,熟人与因忘记备注而想不起来是谁的“陌生人”共聚一堂,我们工作与生活在其中交织,这个崛起于2011年的社交软件,已经统治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真正成为了逃不掉又离不开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只有14亿,微信月活账户数达到12.68亿

2018年2月,微信全球用户月活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成为国内第一个日活超过 10 亿的国民应用。10亿日活用户意味着什么?微信官方发布的一分钟数据或许能让你有着更清晰的认知。

一分钟,750万微信步数被捐出;一分钟,全国2.5万人同时刷微信进地铁,乘公交。早高峰的两个半小时中,数据高达375万,相当于波多黎各的全部人口陪着你一起经历早高峰。

这些数字还在继续增长。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68亿,同比再次增长3.5%。

近百万人微信好友接近五千

微信这种体量的变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在已经变得遥远的短信时代,微信的出现让社交关系从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中解脱出来,因为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好友都可以手动添加或是解除,此时的微信除了添加好友和聊天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功能,十分符合张小龙“小而美”的说法。

11年,微信在满足用户便捷发消息这一通讯功能的基础上,叠加了支付、小程序等更多更复杂的能力,并向着生活化操作系统蜕变,这导致人们在微信上越来越难以将工作、生活进行切割。

我们的微信好友列表从同学、亲人延展到同事、领导以及更多“半生不熟”的人:合作过一个项目的甲方、联系过几次的HR……企鹅智库的调研显示,工作中认识的朋友正在迅速占领每一个人的微信通信录,57.22%的受访者表示新增的微信好友来自泛工作关系,而担任企业管理的人中,这个比例上升至74.3%。

好友人数从“小而美”的几十人变成了几百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2016年微信用户好友规模出现较大增长,受访者中45%的人好友数量超200人,好友数量达到500人以上的用户,占被访者比例的13.5%。

2020年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将近一百万微信用户的好友数量接近5000个人,迫使微信考虑提高好友数量的问题。

一年后,微信8.0版本正式发布,微信好友数量上限从过去的5000人提高至10000人。

2亿用户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一个被广泛引用的理论——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150定律”指出,大多数人最多能够与150人建立起实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了解他们是谁,也了解他们与我们自己的关系。”而微信好友的数量显然已经超过太多。

好友数量的暴增并没有带来相应比例的交流增长。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2成用户的好友人数在201-500人之间,甚至有1成用户好友数多于500人。人们的圈子不小,但实际上超过6成用户每周交流的好友数不超过20人。

随着微信用户基数的增加,理论上朋友圈里面可看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从张小龙公布官方数据可以看到,从发布到现在,每天点进朋友圈去看的人一直在增长,并没有停滞的势头。现在每天有 7.5 亿人进入朋友圈,且平均每个人每天要看十几次,所以单日进入的总量达到 100 亿次。

然而发布的热情却在逐年下跌。随着好友圈里“熟悉的陌生人”的浓度提升,朋友圈也逐渐成为一种负担。我们曾经在这里与熟人分享生活中的一切,如今每一次发布都成为了一种压力,发布的每一张照片与动态都要反复斟酌,设置好分组可见,稍有不慎,“你有空发朋友圈为什么不回我微信”“出去玩?(工作做完了吗)?”都会成为一项罪名,“开心的事情发朋友圈,伤心的事情发微博”也成为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

2017年,微信上线了朋友圈史上最重磅的功能——“朋友圈最近半年/三天可见”。2019年,超1亿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亿人。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调查中,62.8%的受访者觉得使用此功能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51.5%的受访者觉得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微信捆绑职场,近九成用户使用微信办公

随着日渐丰富的功能构成以及用户关系链不断膨胀,这个即时通讯软件开始成为了让你随时待命的工作必备APP。

企鹅智酷的调研显示,有近九成的用户会用微信进行工作交流,微信人数过百的大群大多都是为了工作存在。微信自带便捷、互动、无纸化的优势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80.9%的用户都承认,微信的确给工作提供了一个方便沟通的工具。当工作交流可以在线上完成,移动办公也成为可能。

但微信在打破时空界限的同时,也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无论下班时间还是周末,无论是深夜还是清晨,随时随地可能收到一条长语音,一个文件,一通电话,“有空看看”、“麻烦发我一下”、“最好明天能给我”让你想拒绝都没有选项;上班开会时没讨论完的问题下班前拉个群继续讨论;好不容易熬到深夜准备睡觉,工作狂甲方却又有了新的修改意见……只要你的老板、客户、同事依旧是你的微信好友,工作就不会停下。

北京大学一项针对3000份调查问卷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时间与其每天查看微信的次数呈正相关。微信在工作中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人们工作时长的增加,形成了“没有下班的工作”。

近3000万人靠微信“吃饭”,你的朋友圈已经“充公”

而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微信直接成为了他们的工作本身。

腾讯微信联合中国信通院共同发布的《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带动就业2963万个,其中直接就业机会达2601万个,同比增长16%,2014年以来年均增长22%。同时,微信生态的商业活动愈发频繁,间接带动就业岗位362万个。

随着体量的不断扩大,微信生态新职业也不断涌现,2019年微信生态相关职位同比增长156.6%,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小游戏开发工程师、微信公众号运营、小程序运营等职业岗位快速增长,“新媒体小编”的岗位数量位居榜首。

在飞速增长的这11年间,微信取代了QQ 成为中国社交霸主同时,另一个重大成就则是通过公众号让内容创业前所未有的繁盛,彻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2012年8月,微信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基于微信的数亿用户,公众平台上线短短数年,便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平台。

2014年,阅读量与点赞按钮开始出现,微信公众号平台流量主和广告主服务开始公测。2015年初,公众号的原创声明以及赞赏功能陆续开放,公众号商业化这一系列机制吸引着无数对内容创作抱有热情的创业者投身浪潮之中。

公众号运营者拥有了有效的变现模式,根据微信的数据,2015年内测的赞赏账号总收入超过2000万。咪蒙90后助理月薪5万、同道大叔卖公司套现1.78亿元,凭借着争相创作“10万+”,一个个暴富传奇在公众号平台上诞生,又被公众号们口口相传,吸引着更多的人涌入自媒体行业,公众号生态开始呈爆炸式增长。

八年后的今天,微信公众号的红利逐渐消失殆尽。公众号打开率不断下降成为了许多运营者头疼的问题。根据新榜的统计数据,2018 年公众号平均阅读数比 2017 年下降约 33%,连续第二年下滑。2019年新榜抽样7242个公众号调查的数据显示,公众号的常读用户比例一般为11%,从内容打开率来说,目前平台整体打开率已经下降到约1.9%。

内容同质化、用户审美疲劳、短视频来势凶猛等种种原因中,“朋友圈”助力消失成为一个关键。过去公众号文章的社交传播主要由朋友圈承担。2019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在公众号初期70%-80% 阅读量是来自朋友圈,只有20%-30%来自于公众号打开。

可当微信将生活与工作捆绑,拥有巨大流量的朋友圈自然而然也就“充公”了。无忧精英网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7成职场精英将朋友圈的互动视为微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在“微信中最让人反感的行为”调查里,朋友圈也成了反感来源的重灾区。

有近6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朋友圈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工作相关的,不仅有所从事行业的信息,公司的品牌推广,还有客户的广告、营销。更有9.7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朋友圈已经完全被工作相关的内容攻占。“被公司要求发广告”使朋友圈成为营销、传销圈;“朋友圈被工作内容刷屏”等行为也在不同程度被职场精英反感。

因此,随着“朋友圈”的私人印记不断退潮,展示属性越来越强,身处其中的我们依旧在发,但无论是私人分享的欲望还是打开好友分享的文章的动力都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