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回归港股的陆金所,在多年沉寂后能否重生?_全球报资讯
时间:2023-02-09 11:49:30  来源:説财叨经  
1
听新闻

近期,消失许久的陆金所爆出正在酝酿回归港股,重新以消费金融“中介”的身份再现江湖,但这家被金融变革后打压的美股上市公司,能否在今非昔比的中国金融领域破茧重生,依然存疑。


(相关资料图)

关于陆金所的来历、背景,就像现如今互联网最流行的那句话:懂的都懂!含着金钥匙出生、背靠大树,曾经在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风头十足,来势凶猛。成立4年后本计划在港股上市,但未曾想人算不如天算,当时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许多从事该领域的公司一夜之间经历各种巨变,火爆多年的互联网金融几乎成了各种跑路的代名词,陆金所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时间来到2020年,扛住风暴的陆金所摇身一变成为主打个人借贷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靠给小微企业做中介存活,10月30日在美股顺利IPO成功,股票以发行价13.5美元的价格募资23.63亿美元,更名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劫后余生早已不复当年辉煌,转战个人消费金融“中介”却遇到注册用户增长乏力、资产规模大幅下滑,尤其在国内“不受待见”,只能依靠在美股“曲线上市”的方式求存活,而上市2年后股价也是长期低迷,经过2年的股价走低,总市值仅剩63亿美元,比当年上市时蒸发超过2500亿元。

国内经历了三年疫情后,大环境开始释放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信号,互联网金融消费作为除银行外的又一个重要板块,整个行业面临重压,多家公司都在寻求转型,消失多年的陆金所能否在困境中重生,投资者和用户都难以估值判断。经历了房地产余波的银行也在谋求客户群体下沉,不断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作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代表的陆金所此时酝酿回归港股,在更加艰难的金融变革后想突出重围,无疑充满各种变数。

相比之下,外界更关注的,是陆金所在遭受重创后,这几年靠什么“续命”?它的主打业务还能带给投资者和客户什么?

股价走低,业绩也不理想

在2月6日美股的收盘中,陆金所2.75美元\股的价格,相比2年前刚登陆美股时的13.5美元\股,跌幅达80%,与股价走低相对应的,则是这些年的业绩也不理想。截至2022年9月,2021年——2022年2年间活跃的借款人数增速也在降低,相较2021年比上一年增加524人,2022年前三季度仅比2021年增加177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想靠最后的3个月时间实现大翻盘,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0.4%;前三季度净利润95.8亿元,同比下降30.6%。新增贷款规模同样出现明显降低趋势,2022年前三季度从2021年的4968亿元降至4176亿元,降幅16%。如果算上其他的违约增加和信用减值不断扩大、逾期率升高,陆金所能否具备持续成长的能力,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

互联网金融利润空间缩小

许多熟悉以往陆金所的人,都不免会联想到多年前互联网金融“一夜暴富”的巅峰盛世,那些造富神话绝对超过如今的新能源和锂电产业。然而,时隔多年后,早已今非昔比的行业红利不再,整个市场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趋势难以幸免。

信贷行业年化利率降低,银行也在以价换量,有资质、有能力向小微企业提供经营贷的企业不多,但陆金所肯定深谙此道,而且有意在银行之外探索并且逐渐加码发力。至于更重要个人消费领域,高风险客户增多、该群体大有扩大之势,或许是三年疫情来最大的风向,周期性消费大额物品群体也在上升、年轻群体消费热情高涨、三四线城市打工人群需求依然广阔,都是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的核心驱动因素。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获取客户渠道、满足年轻群体消费信贷需求,让风险可控、降低成本,也是陆金所和银行之间需要平衡的重点,更是能否把握机遇的关键。

结语:当年的科技金融第一股,如今诸多不确定因素,此番回归港股双重上市,或许可以在港股获得重塑股价的契机,一改美股遇冷的窘境;但也不可否认,以零售信贷赋能服务费和其他技术平台收入为主的业务,能否破冰,撑起一片新的天空,是一个不太明朗的未知数。资本可以无往不利,但真正驱动企业发展的还是业绩,陆金所背靠资本大鳄,重生却更需拿出自身更硬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