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比巅峰时跌去2100亿港元,安踏将如何破局?:世界微动态
时间:2023-02-07 09:48:25  来源:説财叨经  
1
听新闻

巅峰时的安踏以2天股价暴涨13.85%、总市值突破3447亿港元,超越阿迪达斯,逼近世界第一体育运动品牌——耐克。2022年上半年营收259.65亿元,同比增长13.8%,该数据相当于1.1个耐克、2.1个李宁、2.13个阿迪达斯的体量。而从2015年到2021年的6年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17%的增速,更是让人开始憧憬这个国内体育运动巨头有实力冲击世界第一,在多矩阵的加持下持续履新,开创更多利好的新纪录。

然而,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正当外界都认为安踏处于最好的发展势头中,一则人事变动和新的财报数据,打破了原先倍受看好的局面。原CEO的卸任、2022年四季度业绩增长放缓,其中在2022年表现优异的FILA更是出现了10%——20%的负增长。2022年上半年营收107.77亿元,同比下滑0.5%;毛利73.95亿元,同比下滑22.8%的FILA尽管已经从亏损转化为销售破200亿的重要品牌,但增速从2017年的74%下降到25.1%,清晰的说明了这家国内体育运动巨头正面临更大的挑战。多品牌和全球化战略能否继续高奏凯歌,仍然需要观察。

国际竞争对手强手如林,国内同行新秀虎视眈眈,安踏究竟处于怎样一个真实的经营状况,能否再现此前强劲的增长势头,是外界最关注的话题。核心高层变动,主要品牌业绩增长乏力,看似风光的背后,实则压力重重,安踏对此又将如何应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营收下滑是事实

在刚公布的2022年赛度财报中,比2021年整体超五成的营收下滑,真实的体现了营收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与近3年来一直将业绩不佳、利率下降、盈利低于预期的解读相比,业界领跑的耐克则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这不能不说是消费风向的变化,预示着安踏这只国内“体育运动第一股”并非高枕无忧,也远非是高高在上的“独孤求败”。

联系到2022年10月约有15%的门店关闭,11月份关店率更是高达40%,12月份这一数据有所下降,而新一波的疫情让营业状况处于不利的境地,四季度销售负增长,以其中的FILA最为突出。2021年销售额增长超过50%,全年贡献超过200亿的营收,但进入2022年后,FILA开始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高端市场上,布局健身和高尔夫,更加细分的专业运动领域,也让营收放缓,使得集团必须考虑开辟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发展布阵。

从四季度FILA的负增长走势不难看出,产品力和专业性的滞后,让预计中的转型之路变得难测,压力接踵而来。

02、收购FILA尝到的甜头,传达下一个新的增长点?

13年前从百丽集团收购FILA,虽然刚开始连续几年处于亏损,但好在近几年成功止损,并且从中尝到甜头,10年时间销售连续突破百亿和200亿,让集团更加坚定了全球化的策略,随后分别斥巨资先后收购了始祖鸟母公司圣玛芬,这一动作也被视为未来10年发展最核心的业务投注。

几乎与当年的FILA如出一辙,社交领域以“运动奢侈品”高居热度榜,安踏花360亿元收购,却处于连年亏损中,直到2022年上半年才首次盈利1亿利润,无形中加大了整个集团的负债,不管是处于单独上市的布局考虑,还是回笼资金、改善财务的“燃眉之急”。在收购FILA尝到甜头后,入主圣玛芬被视为下一个新的增长点目标,这也直接导致了库存连年上涨,销售渠道受限,尤其在电商销售上的短板也显露无遗。

针对外界对于安踏原创性不足、更注重商业操作的战略,不断加强品牌提升力度、招揽专业设计人才、强化产品科研应用,也是其传达下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的积极信号。

03、多品牌破局是否有效?

上市16年以来,安踏可谓取得日新月异的突破发展,市值、股票、品牌价值、商业领域几乎全线奏凯。然而,多品牌矩阵、多品牌发力的经营方式仍然存在不小的压力,资本力量单薄,营收增速放缓,更需要广阔的融资渠道来支撑多品牌矩阵发展。不管是FILA,还是圣玛芬,或是主品牌,安踏都需要获得新的机遇,切入多品牌破局的赛道。

2019年——2022年的4年时间,负债率直线上升,2018年资产负债率维持在30%以下,而近4年处于50%的状态,远高于同行李宁28.68%,占营收比重46.5%的FILA表现不佳,也让集团急于寻求多品牌破局的正确答案,把重心逐渐转移到寄以厚望的圣玛芬身上。事实也证明,定位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层人群,针对二三线城市,泛大众领域的核心聚焦,同样需要多功能性产品属性,想要品牌进一步增长,满足市场对于品牌增长预期,才是王道。

结语:无论是打造一个举世瞩目的品牌,还是重塑一个已经江河日下的旧品牌,都需要日积月累的时间和精力。安踏用自身的成功和辉煌证明了国产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也用一次次的收购打开了通向国际的大门,但出现在眼前的挑战同样艰巨。狂奔突然止步, 下一个转折何时出现,是能否顺利摆脱当前困境的关键。新的人事变动将带来怎样的机遇,资本市场比巅峰时跌去2100亿港元的冷遇,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新的挑战和临界点,如何破局,仍是新的高层继任者亟待解开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