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上市公司扎堆跨界进入储能赛道
时间:2023-01-25 21:57:02  来源:新农人袁帅  
1
听新闻

随着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扩大,与之配套的储能需求大增。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超20家A股公司跨界进入储能赛道,跨界选手涵盖教育、互联网、家电、食品等行业,切入方式包括新设子公司、收购储能公司等。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储能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储能市场火热

火热的储能市场,让嗅觉灵敏的A股公司嗅到了机会。2022年,超20家上市公司跨界涌入储能赛道,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如美的集团、中核钛白等。钠离子电池、钒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受到跨界选手青睐。


(相关资料图)

2022年5月,美的集团公告,拟通过“定增+委托表决权”的方式,拿下科陆电子的控制权。科陆电子是国内领先的能源领域综合服务商,也是国内较早进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之一。科陆电子称,美的集团看好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2年7月,钛白粉行业龙头中核钛白与四川伟力得就共同在甘肃打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事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金属钒冶炼及钒电解液制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设备制造、新能源及储能电站建设等。

另一家钛白粉生产企业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在2022年10月共同投资成立了四川钒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主要业务涵盖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技术研发、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租赁等,已经开始在攀枝花市建设电解液产线,预计2023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此外,昆仑万维决定增设新能源领域投资业务板块,由公司董事长金天亲自负责。2022年12月4日晚,昆仑万维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宁波点金及昆诺天勤分别以自有资金2.2亿元和8000万元作为出资,对绿钒新能源增资,获得绿钒新能源60%股权。公司称,此次控股投资绿钒新能源,是公司开展新能源投资业务的第一步。

部分跨界选手看中了钠离子电池技术。顺灏股份与久森新能源签署《关于设立钠离子电池项目公司之出资协议》,拟共同投资设立灏森钠电,旨在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丰山集团控股子公司丰山全诺与众钠科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共同推进钠离子二次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七彩化学拟与美联新材共同出资设立美彩新材,并以该标的公司为实施主体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等。

政策大力支持

随着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储能市场需求爆发。

瑞融资产首席研究员梁晓曼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碳达峰’背景下,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度具有极大的确定性,发展风电、光伏产业都需要配备储能。”

对于跨界进入储能领域的原因,七彩化学表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将是未来各国的重要战略方向,而储能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环节;黑芝麻称,未来较长时间,储能电池需求量巨大。

政策支持储能行业发展。2022年以来,多项政策出台,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目前,至少有24个省(区、市)发布了新能源配储政策,将配建储能作为新能源并网或核准的前置条件。其中,多个省份提出,新型储能配置比例一般为10%及以上,有的地区达到20%甚至更高。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火电机组占比持续降低,传统以火电厂为主的电力系统调节体系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储能是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以上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记者 康曦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

图片来源:网络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所提及的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方案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注重系统性谋划储能技术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以规模化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调以体制机制促进市场化发展、着力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竞争优势六大任务聚焦发展新型储能。我国截止到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根据国开联《储能材料行业投资价值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储能产业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我国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更新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1559.6MW,新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是2019年同期的2.4倍,中国储能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规格要求,并明确规定配储比例与配置时长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预期阶段性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并达成的。

新能源产业是新世纪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不断增大以及火电机组占比持续降低,传统以火电厂为主的电力系统调节体系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储能可为高比例新能源提供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支撑,是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广阔。

“十四五”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借助先进的技术实现能源节约,保障材料储能,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储能技术将是中国能源转型破局关键,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杀手锏”。《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具体包括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等攻关。目前在国际上,没有储能产业规划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国内储能产品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依然迫在眉睫,坚持创新,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和发展韧性,是对中国储能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