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递!蝶变小镇幸福万家
时间:2022-10-13 15:59:21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1
听新闻

四季更迭,干净舒适的乡间小道、星罗棋布的设施农业大棚、亭亭玉立的树木……沿着宽敞整洁的通村公路前行,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官地镇道路两旁的玉米地、高粱地、甘蓝地如画映入眼帘,远处成片的经济林镶嵌在山腰,有的村民在田里劳作,有的在喂养草原鹅,有的在山上打理果树,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


(资料图片)

从“老少弯腰”到“机器遍地”的丰收场景

在官地镇万亩玉米示范基地,一排排玉米挺拔整齐,一穗穗玉米棒颗粒饱满,多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派丰收的图景。

种粮大户王国才看着自家玉米大丰收,满心喜悦地说:“现在这秋收快,我们家100多亩地,一般两台机器2天就可以割完,这在以前,得雇三四个人,一天人工费就得五六百。”

从曾经的“烈日当头、老少弯腰”到如今的“机器遍地、从容秋收”,随着农业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如今的秋收正在发生着质的改变。“以前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机械化作业。摘穗、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省时省力还省钱,多大岁数都能种地。”合作社负责人王维臣介绍说。

官地镇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优农田生态格局,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主要提供耕、播、收、运等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服务,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偏远穷窝”到“有家有业”的幸福生活

走进半拉山村搬迁小区,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水泥街道纵横交错,圆了安居梦的群众竖起大拇指,“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党的政策好,搬下山后方便多了,房子好、环境美,干净卫生。”搬入新居后,张玉祥提起易地搬迁政策赞不绝口。山川阻隔,交通闭塞,困扰着世世代代的半拉山村人。直到5年前,张玉祥一家搭上了“政策快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我们家现在养了100多只的草原鹅,我们万珹书记帮着我们卖鹅又卖蛋,一年四五万元,我们老两口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村民张玉祥高兴地说道。

半拉山村党总支书记李万珹说:“居住的‘硬件’好了,‘软环境’也不能落下。”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安置后后续发展问题,李万珹决定带着村民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草原鹅养殖业,形成“支部+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渐渐地,村里的鹅蛋越卖越好、越卖越远,卖到了周边旗县,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问题,官地镇果断布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着力解决怎么搬?搬哪里?搬了后生计在哪里等方面的问题,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的富民产业

风吹热浪丰收景,乡村田野遍地忙。眼下,正是辣椒采收的季节,走进下官地村的冷棚,随处可见翠绿饱满的辣椒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辣椒,硕“果”累累的丰收让人十分欣喜。

“咱们得加把油,今天要装车往外地发货。”正在说话的是下官地村民王秀琴。她是下官地村冷棚采摘中的一员,又是辣椒种植基地的小组长。除了每天下地务工以外,她还管理着10多名村民。而王秀琴的丈夫也在基地务工。像王秀琴两口子一样,在下官地产业园区里,夫妻、母子、兄弟这样一家两口或是几口人共同劳作的情况很常见。

“以前我们也在地里种过辣椒,那年正好赶上一场大冰雹,赔了个底掉。现在有了大棚,一方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又延长了采摘周期,老百姓们还能来打工,真是一举三得。”园区负责人李刚说。

为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耕作传统,官地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58个,冷棚244个,建设分拣车间900平方米,保鲜库1000平方米,形成了农技人才指导、合作社育苗、基地种植、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订单式”产业链条,全面提高了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使富民产业在官地大地遍地开花,群众致富门路不断拓宽。

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高标准种植基地,还是整齐划一的搬迁小区,官地镇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温室大棚硕果累累,万亩良田一望无垠,各族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仅因为丰收的喜悦,还因为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工作离家更近了,兜里钱包更鼓了,各族群众情谊更深了。(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王丽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