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帮内扶 后发先至
时间:2022-01-24 15:09:05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1
听新闻

村容村貌、农田水利、农桥农路等得到全面改善、改造和更新;叮当河大米、南岗芦蒿、龙苴韭菜等农产品特色品牌享誉市场;承办全国芦蒿和红薯产业化论坛,建成江苏芦蒿产业化研究会;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3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15%,增幅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记者走访发现,江苏省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经过一年的努力,环境面貌显著提升,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富民强村成效显著。灌云是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贫困地区,一直是省、市重点扶贫县。到“十三五”末,灌云摘掉了省定贫困县帽子,高水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灌云乡村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特别是西部岗岭地区乡村发展尤为滞后,成为新征程上灌云崛起跨越的难点、焦点和重点所在。

进入“十四五”,灌云县委、县政府把实施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倾力支持下,于2021年实施涉及龙苴镇和南岗镇的5个行政村、总人口1.52万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6469万元。灌云重点实施以富民产业、生态宜居、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七大类41个子项目,目前各类项目大部分完成并正在产生效益。

作为江苏北部板块正在跨越奋进的县份,灌云近年来在加快后发先至的征程中,坚决落实上级关于党建引领富民兴村的措施,因地制宜探索具有灌云特色党建引领富民兴村之路。灌云县委专门出台文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富民兴村方面的积极作用。示范区创建过程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从顶层规划设计到具体项目实施,从方向确定到项目选择,从要素保障到绩效管理,始终确保党组织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龙苴镇石门村积极打造“支部书记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集结园”模式,夯实富民兴村人才支撑,成立田头党支部打造“党员先锋示范田”推动全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南岗镇以“岗东模式”为引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规划了以许相村、王范村为核心的芦蒿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级发展的两大难题是人才和资金。人才方面,灌云县开展富民兴村先锋行动,招录100名乡村振兴专干进村社,组织130名优秀年轻机关干部下基层,组织30家优质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子,夯实富民兴村人才支撑。资金方面,每年设立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引导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村集体发展经营性项目、壮大产业链项目,引导镇村高起点抓项目、高水平促增收;在全市首推“富民兴村贷”金融产品,以1000万元财政担保专项资金,撬动1亿元额度贷款,用于村集体发展增收产业。

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围绕打造“灌云芦蒿”特色产业体系,推动芦蒿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核心生产基地,通过在许相村改建芦蒿育苗中心,新建30亩芦蒿优质种苗扩繁基地。

重点围绕日光温室芦蒿-番茄、日光温室芦蒿-芸豆等特色产品核心生产基地优化提升设施化水平,并通过建设产品集散地、预冷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专业流通体系建设,打造芦蒿专业市场。此外,示范区项目编排围绕灌云岗岭地区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导向,以芦蒿、西红柿等优质蔬菜为主导,以农业休闲观光及农产品物流加工为配套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资金管理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的基础上,灌云在示范区重点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村集体发起设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自愿入股,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或流转给企业经营。确保农民既有土地的固定收益,又有工资收入,还有股金分红,实现农民在利益增值分配中的深度参与。

示范区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的江苏省灌云芦蒿研发中心、江苏省农科院灌云芦蒿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力量,有效提高示范区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示范区智慧管理中心的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向芦蒿、西红柿等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加快示范区智能化生产进程。

针对示范区内子项目分散、不便于管理问题,灌云县自示范区创建起成立就由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兼任主任、两镇分管副镇长任副主任,所在村党支部书记任长效管理人员的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产业部、环境部、后勤保障部、办公室,形成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实现管理无漏洞、责任落实无盲区。(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傅校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