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新进展 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时间:2023-01-11 08:59:36  来源:中国商报网  
1
听新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过去的2022年里, “双碳”目标持续稳推进,绿色金融的“质”与“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年,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银行业持续全力助推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推出个化产品服务;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成效明显,环境信息披露取得新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下一城”,重庆以绿色金改试验区中唯一的直辖市及首个全省域覆盖的试验区身份加入,为绿色金融发展贡献地方经验……

这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与绿色转型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论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金融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

2022年,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4月,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金融行业标准,为碳金融产品规范有序发展提供了依据。银保监会6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7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作为主任单位,牵头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

在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为推动科学有序实现“双碳”目标进一步发挥作用。

环境信息披露是有效降低绿色金融供需双方环境信息不对称、降低“洗绿”等风险的重要机制,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也在这一年取得了重要进展。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在我国5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49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更明确的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的形式,进行了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在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200多家金融机构已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同时试点开展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2022年,银行业持续助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数据被再次刷新。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万亿元和4.93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余额的66.2%;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6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

2023年新年钟声敲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下一步工作也已确定。

2022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上表示,将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工作,包括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大力提升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加快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切实防范气候环境相关金融风险,完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鼓励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管理等。

产品创新稳步推进

金融产品往往是金融体系的“活剂”。鼓励推动产品创新,是我国绿色金融提速实现突破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必要助力。

年来,我国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贷款业务规模持续提升,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日渐丰富,市场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1年年末,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金融业应有针对地开发产品,助力传统高碳行业;金融业应开发针对产品,助力有序转型。同时,开发特定产品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的困难。

2022年,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继续稳步推进。银行业加快创新步伐,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领域。

顺应“双碳”目标要求,工商银行聚焦绿色融资项目创新,首批开展了“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各类绿色债券的投融资业务,并于2022年6月发行了100亿元“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成为我国首次在境内市场发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的商业银行。

此外,2022年,包括建行、中信银行、安银行,以及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探索推出“碳账户”系列特色金融产品。通过碳积分制度量化个人及企业的碳减排行为,来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什么是碳账户?即碳金融的具体实践,是以碳征信为核心,引导商业银行围绕制度、流程、产品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金融制度安排,由此实现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碳排放核算的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

此外,有部分银行虽未涉足“碳账户”,但以支持绿色消费着手,推出以绿色为主题的金融产品,如农行推出的“金穗环保卡”、广发银行推出的“新能源车主卡”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银行提供具有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更多主体参与碳减排。金融机构利用碳账户可准确获取个人或企业的碳排放表现,并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实现为个人或企业提供基于碳减排表现的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从而以金融举措推动更多主体增强减排主动

地方经验持续积累

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除“自上而下”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外,我国自2017年以来,陆续在六省(区)九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探索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自下而上”地使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2022年,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地方试点再次深化。9月,重庆市作为我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入地方试点队列。

根据规划,经过五年时间,重庆市将基本建立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运行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细化到任务部署方面,重庆市肩负四项主要任务: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数字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加强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

早在2017年地方试点探索之初,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就表示,区域探索相比“全国一盘棋”更加专注和有针对,相关创新政策更容易落地。

“地方试点的推广有利于从实践层面发现绿色金融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为确定绿色金融发展目标、谋划绿色金融发展重点方向、统筹绿色金融发展步调提供依据。”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年来,各试验区的斐然成绩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六省(区)九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1.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11.7%;绿色债券余额2388.32亿元,同比增长41.18%。

此外,除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外,北京、青海、内蒙古等多地也自发出台本地的绿色金融改革实施方案,为推动当地绿色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青海省为例,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的指导下,以央行低成本资金引导信贷资源流入绿色产业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青海省9家金融机构获得中国人民银行66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撬动贷款合计110亿元,共支持省内36家企业的47个项目,预计年带动碳减排量325.72万吨。

据悉,目前,还有许多地方正在申请获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未来,这些区域的绿色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并带动全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记者 王彤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