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意味着什么?游客应学会“沉浸式体验”
时间:2021-11-23 11:20:50  来源:科技日报  
1
听新闻

在不久前落幕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什么?它的设立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国家公园和之前风景名胜区又有什么区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何思源博士阐述了她的观点。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至今已走过将近150年的历程。

何思源认为,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如今,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一面镜子。建设和管理好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还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文明素养和国民素质的体现。

何思源介绍道,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国家公园制度体系建设、管理试点等领域的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而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将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列入2014年必须完成的生态文明体制12项改革任务之一。2015年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批准同意三江源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7年公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8年组建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则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陆续开展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29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

至此,经过试点建设,我国在建立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法治保障、监督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构想,并于今年10月向全世界宣布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设立。由此可见,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是在进行了长时间以及大量体制改革与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择优选取出来的。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江西、福建两省,囊括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光泽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公益林、邵武市国有林场龙湖场部分区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多个自然保护地类型的聚合体,总面积1001.41平方公里。这么广阔的区域,又涉及福建、江西两省多个地方,自其在2016年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之后,当地有关各级政府均为此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

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体制藩篱。为此,以福建省为主体,当地政府均始终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作为福建省践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通过组建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颁布具体管理条例、成立联席会议、联合监管、联合执法等,做出了一系列管理体制、制度体系、保护模式方面的新举措、新办法。

其次,国家公园是一个国家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方,武夷山无疑是十分符合这“四最”特质的:第一,武夷山国家公园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率高,固碳作用明显,极具生态环保价值;第二,武夷山地貌独特,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其内有“华东屋脊”之称的黄岗山,群峰林立、河谷纵横,极具观赏价值;第三,武夷山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是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拥有多种特有及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而且还正在不断发现新的生物物种,极具生物多样性研究价值;第四,武夷山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脉络,儒释道三教均能在其中找到痕迹,境内保存了成百上千处文化遗址,是宋朱理学的摇篮、中国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世界红茶和乌龙茶之乡,极具人文价值。

最后,国家公园有别于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地方在于,它是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来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何思源表示,从最初的物种保护到景观保护,再到现在的生态系统保护以及未来可能扩展出来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国际上关于自然保护的概念和内涵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延展。因此,当游客们要去游览这些地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或者说是出游期盼。国家公园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最集中体现的地方,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就不能带着“到此一游”的心态了,应该学会“沉浸式体验”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去观察大自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物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